漱玉词载不动,许多愁
文 慕亭衣 李清照作为北宋时期我国最杰出和最有影响力的词坛女词人。她的一生多才多艺,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章,在我国文学领域具有极高地位。 李清照的词,后世称其为“易安体”,在南宋词坛独树一帜,婉约之风展示了她的学识才华。 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她所作的《漱玉词》,由济南李清照故居前的漱玉泉得名,是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泉水清澈见底,泉水自池底涌出,溢出池外,跌落石上,水石相激,淙淙有声,犹如漱玉。 相传李清照早年曾在泉边洗漱。该泉至今仍在流淌,现在济南趵突泉公园内的李清照纪念堂门口。 今日我便趁着这午后的暖阳,喝着茶品读这一本《漱玉词》,读一读此书中的好词吧。 01其醉也,既在酒,亦在山水之间。 《如梦令·其一》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还记得游溪亭一直到了日落,太过沉醉而忘记了回家的路。 终于尽了兴致,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晚,回到船上,却不小心误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划出去呀,怎么划出去呀,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此词是作者十六七岁时初到汴京、回忆她在故乡趣事的处女作。 通过对这首小词的品味,可以感受到即使在李清照的少女时代,她的内心和视野既不单调,其作品也不只是表达所谓恋花惜春的闺情,她的生活志趣往往更在闺房之外,当她的小舟驶入“藕花深处”时,也会像“惊起一滩鸥鹭”一样,给当时的词坛带来一股清风。 这首小令的魅力还在于,它的语言明白如话,堪称一读就懂,而又百读不厌。 由此所体现的“易安体”的基本特征,还可归纳为:它创造了一种比人籁更进一步的天籁境界,也就是不事雕琢,得自然之趣。 天黑下来了,人也沉醉了。当小舟在黑暗中漂离水道,误入荷花丛时,在万籁俱寂而又空旷“无边”的水面上,猛然听到一群水鸟扑棱棱惊飞四散。刹那惊悸之馀,又会令人感到多么欣喜有趣,以致时隔经年,还深印在这位游赏者的潜意识之中。 到了京城,或被类似的景致所诱发,兴文成篇,为后世留下了这一别具一格的、豪迈倜傥的小词。 02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 《如梦令·其二》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夜的雨点稀疏,风却急猛地刮了一夜,沉睡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消散。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怎样了?她却只说海棠花还是一样。可知道,可知道?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消瘦了。 这首词的问世更加奠定了李清照在词坛中的地位,而随着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开播更是让世人对这首词的认识。 每次在品读这首词时,我总在想李清照所写的“卷帘人”会是谁?是她的丈夫赵明诚吗?还是她身边最亲信的人? 词中的“红”花,不论是指嫣红的海棠,还是喻指少女,二者皆为惜春而“瘦”,所以还是应该把此词视为“口气宛然”地表达少女伤春之作。 词从忆昨切入,起两句平起铺垫。“雨疏风骤”为“落花”张本,“不消残酒”为“惜春”伏笔。以下与侍女问答。问得何其殷勤急切,答得何其清淡冷漠;于冷热对照中,备见跳跃跌宕之趣。 “知否”一叠,为词脉发展之必然转折,然叠得韵味无穷,那埋怨责怪、启发诱导的声情神态,惟妙惟肖,如在耳目。结拍“绿肥红瘦”,逼出题旨,收水到渠成之功。 且回应篇首,针线严密,浑然一体。三曰“绿肥红瘦”,自铸新词。 孟诗“花落知多少”,自然流畅;李词“绿肥红瘦”,含蓄精艳,形象优美而富于暗示性。与柳永“红衰翠减”相比,显然以语工意新取胜。李词造语工巧者,尚有“宠柳娇花”之类。 由此可见,李词虽以“明白如话”为其基本风貌,然亦不乏锻字炼句之功力。 李清照前一晚喝酒喝多了,倾听着不断入耳的风声、雨声,感受着大自然的变化,睡得并不安稳。所以,她一早起来,不顾残酒未消,便迫不及待地向侍女发问。 这首词的另一特色,是词人通过对话,揭示出人物生活感受和审美感受的层次区别,从而塑造出两个生动的形象:女主人和她的侍女。 03待字闺中的少女的懵懂青春。 《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荡罢了秋千,起身懒得揉搓纤纤细手。瘦瘦的花朵上露珠滚滚,薄汗渗透了薄薄的罗衣。 花园里忽然来了一位客人,她慌得只穿着袜子便急忙回避,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 她含羞走开,倚着门回头看,装作在嗅着青梅的味道。 一个少女,罗衣轻扬,在欢快地荡秋千,像燕子一样地在空中飞来飞去。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了少女的娇憨。 这个少女正是李清照本人,原本她玩得多开心,“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赶忙回避。“和羞走”生动地将她内心感情和动作描绘得精确。 这位不速之客是有原型的,他不是别人,正是赵明诚。 在宋代有“相媳妇”的风俗。对未来的新娘,男方有亲自过目的“特权”,况且赵明诚前往李府,有着更为充足而冠冕堂皇的理由——李格非曾是太学学官,赵明诚前去拜访和请益都是很自然的。 虽然这位少女是躲起来了,“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描绘了她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最后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 整首词读来可以让人感受出这位少女不但没有端起大家闺秀的酸腐架子,反倒是词人极为生动传神地向世人展示她作为待字闺中的少女的内心世界,将一个少女惊诧、含羞、好奇和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历代词人当中,再没谁能如李清照那样善于表达自己了!而这种表达,无论欢快或悲苦,均很少直接倾诉,而总是截取日常生活中一段情节加以铺叙,使你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深受其情绪感染。 以上3首来自于李清照的《漱玉词》,读完我已经深深陷入了李清照的词中,她的词让人惊叹,她的才华让人羡慕不已。 她所作的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东坡乐府雅集收录苏轼词作余首漱玉词小山词珠玉词花间集磨铁授权直发精选¥46.5¥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读了李清照的《漱玉词》,才知相思可以浓成蜜,也可以苦成药。 她与赵明诚分离的这段日子,她将相思化成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古往今来,无数相思、离别的感情,都幻化成最美的诗词,感动了世人,温暖了岁月。 李清照的《漱玉词》,真是值得读一读。 #李清照#(全文完)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shuilian.com/hhdslcf/11365.html
- 上一篇文章: 这道红烧黄花鱼,我一年四季都想吃豆果美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