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故宫开除的京城富二代,玩物丧志
华人星光(ID:hrxg)原创内容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他是北京城有名的“官二代”“富二代”, 却被故宫开除, 一向“玩物丧志”的他, 竟把自己玩成了世纪大家。 现在人们都说, 一百年能出一个钱钟书, 但再也出不了一个他, 也有人说,一千个王思聪, 也玩不过半个他。 他就是王世襄。 王世襄一出生, 就有个豪华无比的“朋友圈”: 他的祖父官至工部尚书, 是收录于《清史稿》的人物; 伯祖王仁堪是光绪年间的状元, 徐世昌和梁启超都是其门生; 大舅金绍城,国画大家, 曾任中国画学研究会会长; 四舅父金西厓是近代著名竹刻大师。 到了他的父亲王继曾这一代, 就更是显赫了, 大清时, 王继曾当过军机大臣张之洞的秘书, 在北洋时期是知名外交家, 任驻墨西哥、古巴公使, 还当过民国国务院秘书长。 而他的母亲金章精于绘画, 花卉、翎毛无所不工, 尤精于鱼藻, 著名的《金鱼百影图》, 就是出自王世襄母亲之手, 在江浙一带是响当当的女画家。 祖辈如此显赫, 因而王世襄一出生, 便是躺在显赫荣华之上的富贵公子。 玩世不恭,显然是贵公子的“特质”, 王世襄自然也不能免俗。 10岁开始他就玩鸽子, 每天举个大竿子撵鸽, 还在自己英语作文里篇篇言鸽, 久而久之老师终于忍无可忍: “汝今后如再言鸽, 无论写得好坏,一律不及格!” 除了玩鸽子,王世襄还养蛐蛐斗虫、 捉兔捉獾,驯鹰驯狗, 只有你想不到的, 没有王世襄不会玩的。 在老师看来,小小年纪就被称为: 京城第一大玩咖的王世襄, 简直一身“恶习”。 然而,老师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王世襄爱玩, 却又玩的和一般世俗公子截然不同。 他一生养鸽子, 别人玩的是新奇,他玩的是学问。 为养一只鸽子, 王世襄干脆把养鸽专家请到家里, 堂堂贵公子, 和被视为“下等人”的养鸽人同吃同住, 他把学到的养鸽经验, 写成一本《明代鸽经清宫鸽谱》, 成为近现代养鸽者的必读之书。 他爱玩蟋蟀, 别人玩的是赌博,他玩的是真趣。 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为了养出好品相的蟋蟀, 他从各地图书馆找来十七多种蟋蟀谱, 将每句话每个字都校对勘误, 编成了堪称蟋蟀界的百科全书: 《蟋蟀谱集成》。 他也爱玩葫芦, 别人玩的是炫耀,他玩的却是传承。 他把养葫芦的技术技巧, 写成了一本书《说匏器》, 在《故宫博物院刊》发表, 这项濒临灭绝的传统技艺才得以传承。 各式各样的葫芦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王世襄的玩, 并不是真的玩物丧志, 万物只要到了王世襄手里, 他总能发掘出其勃勃生机, 玩物玩物,玩的不只是物, 更是它的精髓, 是探索一门门的学问课程。 能玩到这种境界, 恐全中国再找不出第二个人。 而在王家这样文化底蕴深厚的家族, 王世襄的身上, 自是自带强大的艺术基因。 凭借一身国文基础, 他轻松考入燕京大学研究院, 学习中国古代书法和绘画, 翩若惊鸿,矫若游龙, 他肆意张扬却功力深厚的书法, 让老师赞叹不已。 不过私下里, 王世襄仍是往日“玩世不恭”作派, 怀里揣着蟋蟀就敢进课堂, 一上课就“蝈蝈蝈”, 老师气得连他同他的蟋蟀, 都赶了出去; 再瞧,一群西装革履的师生中, 忽然冒出王世襄这么个长袍擎鹰的主儿, 那场景,着实是惊世骇俗。 而毕业时, 众人眼中只知道斗蛐蛐放鹰的王世襄, 让所有人刮目相看了一把, 他写出长达70万字的《中国画论研究》, 那时他的母亲去世, 这部书被视为王世襄纪念母亲的著作, 也是他“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人生分水岭。 抗日战争爆发后, 王世襄不愿留在沦陷的北平, 给日本人卑躬屈膝, 决然弃了安排好的工作颠沛南下。 世人只道,富家公子养尊处优惯了, 为在日本人那里继续得到富贵荣华, 多的是奴颜媚骨, 而弃了这一切说走就走的王世襄, 实属纨绔中的异类。 流落到重庆后, 梁思成收留了王世襄, 让他在中国营造学社工作。 正是在这所学社里, 王世襄饱览古建筑、古家具典籍, 练就了一双只看一眼, 便能鉴别古代家具的“火眼金睛”。 而这样的本事, 促使他殚精竭虑, 为守护中国文物立下了丰功伟绩。 盛世古董,乱世黄金, 许多日本和德国的文物贩子, 都趁着国内战乱无暇顾及, 贱买文物伺机盗运出境。 那个时候, 需要有人去做阻止文物出境的事情, 这个人不光要有胆识有气魄, 还得对文物有研究, 以免有人以假乱真欺瞒过去。 众人思来想去, 梁思成推荐了最好的人选, 就是王世襄。 拥有“京城第一玩家”的称号, 没有人比他更合适了。 年,王世襄被派遣回北平, 寻找因为战乱而损失的文物。 通过多方打听, 他得知有个叫杨宁史的德国人, 购买了众多青铜器且尚未运走。 经过多次当面对质, 杨宁史承认自己购买了这批青铜器, 却又撒谎说封藏于天津旧宅, 实则已经运到自己公司伺机外运, 王世襄先后三次奔波于天津, 为留下这批宝贝殚精竭虑, 几经波折之后, 最终顺利地收回了, 杨宁史贱买的件青铜器, 其中包括“宴乐渔猎攻战铜壶”、 “商饕餮纹大钺”等, 这些都是价值连城的中华国宝。 为赎国宝能得还, 悬金求索不辞艰。 短短一年内, 王世襄为中国留住了, 被贱买的郭禅斋藏瓷多件, 追回一批宋元瓷器。 在他的指挥下, 溥仪留在天津的神秘保险柜被切割打开, 里面有许多大小不一的铁盒子, 王世襄全部贴上封条, 运到故宫博物馆方打开, 里面装的大都是金银首饰和玉器, 像翡翠,扳指,手串, 洋表,玺印和珐琅等等文物, 共计有多件, 其中最珍贵的, 就是商代鹰攫人头玉佩, 这件玉器真可谓是巧夺天工, 价值连城。 他还慧眼救国宝,故宫博物院, 在清点皇家最大的文物库房南库时, 在墙角看到一张破败不堪的旧琴, 琴面灰白好像漆皮脱尽, 遂定为“破琴一张”留在原地, 20多年里被漠然置之。 直到王世襄的到来,他一眼便看出, 这是中唐珍品大圣遗音琴, 后来这架琴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也是保存至今最完整、最优美的唐琴。 而为了追回已经流落到日本的文物, 王世襄告别了新婚妻子, 踏上东渡日本的轮船, 在国内的文物尚且很难追回, 何况是已经流落到日本土地上的, 王世襄这一去, 可谓是一波三折。 当时, 有箱珍贵文献:善本古籍, 被日本劫掠藏于帝国图书馆, 王世襄来到日本后, 通过驻日代表团团长多次协商, 终于得以将这批古籍押运回国。 古籍回国要走水路, 可上下审批又需要时日, 王世襄急的吃不下睡不着, 每天都往横滨码头跑。 同来日本的一行人中有人嘲讽他, 第一次来东京的“土包子”, 也不知道借着文物接收的理由, 在日本各地观光一番, 大家吃喝玩乐,何乐不为? 就你偏要冒险运这批善本。 代表团的人好不容易来一趟还没玩够, 你却急急忙忙要回去, 真是不可理解。 这些人哪里知道, 王世襄玩世不恭的外表之下, 藏着一颗拳拳报国之心呢。 几个月里,王世襄倾尽全力, 终于将这批古籍, 还有他费尽心思讨回的, 0多件珍贵文物, 全都送上回国的轮渡, 在这些藏书中, 有从莫高窟盗出的唐代经卷, 也有《永乐大典》等珍稀古本, 还有宋代《赤壁赋图卷》等, 皆为国之珍宝。 这批古书画卷事关中华文脉, 中国著名学者郑振铎曾说过: 若是这些书落在日本人手中, 那中国人要研究中国的文化, 岂不是要跑去日本留学了! 王世襄为中华保住了文脉,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 如此大的功绩, 却在数年后给他带来灭顶之灾。 年, 担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的王世襄, 被揪了出来, 有人认为王世襄经手的文物太多, 不可能不贪污, 在这样莫须有的罪名之下, 他接受了长达十个月的拘禁调查, 遭受了非人的折磨,还染上了肺病。 好在因为找不到相关证据, 只能把他无罪释放, 哪曾想,他一到家摆在面前的, 竟是一封解聘书: 他被故宫博物院开除了。 他在故宫博物院工作十数年, 还为了留在故宫, 拒绝了加拿大的工作邀请, 他将文物视为第二生命, 已是决定对故宫“一生许之”, 怎料此时此刻接到解聘书, 内心该是何等的凄凉! 自此, 故宫失去了一位学识渊博、 鉴古识金的文物领军人物; 却是给中国,给世界, 逼出了一位旷古烁今的文博大家。 接踵而来的十年运动期间, 他们冲进他家的四合院, 推倒葫芦架,拔起葫芦秧, 砸碎盆栽花卉, 临走在他家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 王世襄站在一片狼藉的院子当中, 他知道自己手中的家传之物, 和平素收藏是躲不过劫难的了, 于是“自我革命”, 主动提出了“抄家”申请, 他收藏的大批古玩字画和家具, 都被抄走。 不过,也正是这样的主动, 让一大批珍贵的文物得以妥善保存, 不至于被焚毁殆尽。 在那段噤若寒蝉的日子里, 王世襄被赶去干校放牛, 他始终泰然处之, 仍利用一切时间研究文物,不曾放松。 在那段时间里, 像后世中著名的《髹饰录解说》一书, 明式家具实物、 技法、文献材料的收集, 都是王世襄, 在这段风声鹤唳的日子里艰难完成。 待到一切结束后, 王世襄又回归了“玩”的本性, 闲逛于各大古玩市场, 别人都是以珍稀古玩来提高身份, 而王世襄却独独爱混迹于市井小巷, 与工匠、民俗艺人混在一起。 那时候流行除四旧, 他发现满街都是古家具, 可大家不懂拆散着卖, 可惜很多明清家具就这样被四分五裂。 他便写文章, 呼吁人们抢救古代家具, 可当时古家具收藏不入流, 又有多少人会听他的? 索性他就自己跑到市井瓦肆, 带个大三轮车, 一件件找回来,还专门找人来修, 他说:“人舍我取,敝帚珍之”。 执拗于“冷门”收藏, 这样的王世襄多少透露着一种傻劲, 可也是这样的傻劲, 成全了他的文化人生。 大年三十, 为了能从农家买到一套明代家具, 他放弃全家吃年夜饭的欢乐, 独自一人去农家睡冷炕, 连个枕头都没有,只能枕着鞋垫。 耗费半个世纪, 王世襄从各地淘来的宝贝家具, 放满了整个房子。 80块钱收来的明紫檀插肩榫大画案,如今已经是上海博物馆的“宝贝”传世精品。 友人戏称他叫“柜人”, 其一是因为“柜人”音同“贵人”; 其二是因为, 王世襄家里堆的古代家具实在太多, 晚上睡觉只能睡在柜子里。 为了收藏他可谓散尽家财, 马未都曾说, 王世襄穷到了何种程度? 买了一张黄花梨方桌, 却运输费都掏不起, 就自己一手扶车把,一手扶桌腿, 将桌扣在背上, 推着车子一步步运回家。 因为王世襄的收藏品, 除了当时并不流行的明式家具, 全是一些不起眼的小玩意, 甚至一件瓷器都没有, 一些所谓的收藏家便对其嗤之以鼻, 可王世襄对别人的评价也毫不在意, 他觉得,全世界就无一物不好玩。 如葫芦,如漆器, 他能把起初并不为人重视的小东西, 经过自己的把玩和研究, 将个中学问著成了书籍, 赋予这些器物更深文化的内涵。 因为能达到此境界的人极少, 而王世襄恰是这方面的高人, 他最终使冷门的东西, 变成了影响时代的重器! 年, 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一书出版, 此前, 明式家具一直是西方人在研究, 王世襄这部书, 填补了中国人研究明式家具的空白。 被称为继郭沫若的青铜器、 沈从文的服装史之后, 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第三个里程碑”。 紧接着, 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研究》问世, 一石激起千层浪, 被誉为“一部皇皇巨著”、“划时代的专著”、 “明式家具研究的‘圣经’”, 王世襄“大玩家’的赞誉也如潮而来, 这两部书, 奠定了明式家具在收藏和艺术界的地位, 更是激起民间研究明式家具的热潮, 每一次明式家具的拍卖, 都创下天价。 甚至还有很多外国收藏家, 收购文物时都照着这两部书比对。 王世襄,几乎是以一己之力, 推动了全世界明式家具的研究与收藏, 为世界保存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物, 也带动了一个巨大的收藏产业!小器物玩出大学问, 这世间,怕也只有王世襄一个人了吧。 启功说:“王世襄先生的“玩物”是“研物”, 他不但不丧志,反而立志。” 马未都说: “王世襄的独特性就在于, 他出身上层社会, 却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shuilian.com/hhdslcf/11751.html
- 上一篇文章: 三伏将至,建议女人别太节省,5种食物该吃
- 下一篇文章: 黄花梨木雕摆件,地藏王菩萨立像闲适斋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