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那间医院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

领读

江徐

十点人物志出品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历史的斑纹》。

在昨天阅读中,我们了解到的是诗人陈衍的故事。

陈衍不但爱诗如命,对美食也有颇有研究,还因此编写了一部烹饪教材。除了诗歌与美食,他葆有文人的风骨,没有在时局动荡中向权贵妥协。这样的人生,“也算是一种圆满了。”

身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同时也是林徽因的堂叔,他又有怎样的爱情故事与悲壮人生呢?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少年不望万户侯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还记得中学语文课本上的《与妻书》吗?这一段,是文章开篇第一句。

写信的人叫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收信的“意映卿卿”,是他的妻子陈意映。

这是一封家书,也是一封情书,更是一封诀别书。因为他俩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这封信,被誉为“年来最感人的一封情书”。

陈列在广州近代史博物馆的《与妻书》复制品

年,林觉民出生在三坊七巷最北面的杨桥巷,他从小过继给叔父林孝颖。

作为一位晚清名士,林孝颖饱学多才,擅长诗文,与钱穆、台静农等能人志士交相往来。

林觉民天资聪颖,深得林孝颖的喜爱,亲自教导他读书识字,并且寄予厚望。

在此成长环境下,林觉民很小的时候,就在心田种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种子。一个人读过的书,潜移默化中培育出他的气质。

那时仍有科举考试,或许不忍违背父亲的指示,林觉民也去参加了科考。

然而他对功名并无兴趣,加上少年轻狂,他提杆奋笔,在试卷上题下七个大字,那是苏轼的一句诗文:少年不望万户侯。

然后,这位翩翩少年起身拂衣,离开考场。

年纪很轻的时候,林觉民已经想清楚,什么不是自己想要的,什么又是自己追求的。

林觉民15岁考入全闽大学堂,在那里接触到民主革命思想,他也因此推崇自由与平等。

18岁那年,林觉民听从家里安排,从学校回家,娶陈意映为妻。

陈意映是广东某一知县陈元凯的千金。父亲对她非常宠爱,使其受庭训,耽诗书,好吟咏,还为《红楼梦》中人物写了一卷诗。

那个时候,诗人陈衍主持编撰《福建通志》,陈元凯与林孝颖一起协助他。两人既为同事,又都喜欢吟诗作赋。他俩饮酒作诗时,聊文字,聊时局,或许也聊到各自的儿女……

虽然是包办婚姻,但林觉民和陈意映都成长于诗礼之家,在文学上意趣相投,琴瑟和鸣,婚姻十分恩爱。

他俩住进杨桥巷的双栖楼,楼前种有梅花、芭蕉等花木,任凭外界风大雨狂,这里自有小楼岁月静好。

新婚燕尔,林觉民称呼妻子为“卿卿”。窗外落雨,两人一起芭蕉听雨。雪后初霁,两人一起踏雪赏梅。

明月之夜,梅枝筛下月影,影影绰绰,梅花浮动,暗香幽幽。林觉民与心爱之人并肩立于窗前,喁喁耳语,互诉衷肠,两人无话不说,无情不诉。

那份似水温柔,正如《与妻书》中所写: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这段时期,是林觉民短暂的人生旅途中最美的风景。

风景再美好,林觉民也没有因此流连忘返,忘记自己活着时的使命。他希望自己能够和伴侣携手并进,一起成长,同时带动整个时代进步。

怀着这样一份初衷,林觉民腾出家中房屋办女学,动员妻子、亲眷家的女孩子入学读书。

他抨击封建思想,凭扎实的文化功底亲授国文,向她们介绍男女平等的观念。

他还和同学一起创立读报社,鼓励市民阅读进步报刊,激发大家的革命思想。

林觉民的口才出色,擅长演讲。有一次发表爱国主题的演说,他拍案疾呼:

“亡大清者,必此辈也!”

爱,是一件无法分割的事

结婚两年后,林觉民告别妻子,前往日本留学。

也就是那个时期,林觉民加入同盟会。

当他踏上革命道路上,叔父林孝颖不止一次劝他退出同盟会,认为乱世之中当明哲保身,以免殃为自己和家人招来杀身之祸。

然而林觉民坚信自己走的是正道,干的是正事,他告诉叔父:“我在日本学习的是伦理、心理等文科专业,我从未听说学习和应用这些专业所学知识会招来杀身祸。”

除了各地演讲,林觉民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翻译《六国宪法论》,撰写《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等,反对君主立宪主张,推崇孙中山的民主共和主张,积极为民主革命作准备。

年1月,同盟会在香港策动广州起义。林觉民得知消息后从日本回国,毅然参加起义,又回乡号召革命义士。

广州起义

一步一步,林觉民践行在遍地疮痍的国土之上,也穿行在枪林弹雨的危境之中。

发动起义的倒数第三天,林觉民趁夜色赶回家,专程探望父母和有孕在身的妻子。他不想家人为自己担心,便谎称学校放樱花假。

当夜,他又披着星光离开。

这一离别,成为永别。

旅馆的深夜,林觉民透过窗户,望向漆黑中不可见的家乡的方向。他思虑重重,手边没纸,就在手帕上写下一封书信,作为与妻子的诀别。

这次起义,他抱着赴死的决心。这一封告别信,墨汁与泪水交融俱下。

他要她懂得自己的心,也要她知道,他明了她的心意。所以,再难过,也强忍着悲痛写完这封绝笔信。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他何尝不想与心爱之人长相厮守,卿卿我我?然而“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的时局,让他无法避而不见,苟且偷生。

他告诉妻子,我非常爱你,正因为这份爱你的信念,让我勇于赴死,让我愿意为国捐躯。

这种爱的境界,常人无法企及,也难以理解。

林觉民用言语和行动告诉妻子,同时启发世人:爱,是一件无法分割的事。

一篇《与妻书》,既有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也有对心爱之人的深情厚爱。

《与妻书》

因为组织出现内奸,广州起义以失败告终。

参与这次起义并牺牲的烈士后来被葬于黄花岗,所以又称为“黄花岗起义”。

林觉民与他的革命同志被俘,面对清廷官员的审讯,林觉民临危不惧,畅谈世界格局,宣扬除暴安良建立共和的思想。

刑讯逼供时,清廷广州将军张鸣歧打量着这位名叫林觉民的年轻人,见他“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称得上是位奇男子。”

若能为己所用,倒是人才,倘若不能,必须斩草除根。

年5月3日,林觉民在广州天字码头被枪杀。年仅24岁。

在林觉民牺牲十个月后,他的父亲在报上刊登启事,拟在白塔寺为“亡儿觉民”发丧。

并无过多安排和号令,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聚拢在塔宇下,以尊崇的目光致敬英雄,用缅怀的烛火表达感恩。

爱侣猝逝,幸福幻灭,遭此沉重的一击,年纪轻轻的陈意映涌出轻生的念头,她实在无法忍受余生再也见不到林觉民的事实。

幸而,腹中的胎儿赐予她活下去的希望。因为悲恸过度,陈意映不幸早产,生下遗腹子林仲新。

公婆为了驱散陈意映心中阴霾,给她更多一些活下去的勇气靠,将林觉民伯兄的女儿林暖苏过继给陈意映。

小儿林仲新长到两岁,陈意映依然没能走出痛失丈夫的悲伤,郁郁而终。年仅22岁。

曾经,林觉民为革命事业出门远行时,不忍面对离别,选择不告而别。

陈意映告诉他:“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

如今,两人都已远行,生命随风消逝,他俩的故事被书卷记载。

林觉民的悲壮人生,以及他与妻子的爱情故事,正如《历史的斑纹》一书的结尾所写: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面对热血勇士对万水千山说出的最燎烈的情话,我们仍能接近生命的真谛——

家书是林觉民,林觉民是家书。”

结语

今天,我们了解到的是烈士林觉民的故事。

他年轻时去往日本留学,在那里加入同盟会,为民主革命献出满腔热血与宝贵的生命。

这份信念,正如他在《与妻书》中所写的一句:“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读来令人钦佩,也让人潸然泪下。

到这里,《历史的斑纹》这本书已经读完了,读完这本书,你有了怎样的收获?

每本传记我们都会从留言中选出3-5个人赠出精美书籍哦!听书拿好礼,大家踊跃留言点赞吧。

原标题:《《历史的斑纹》⑩

因为爱你至深,我才能勇于赴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shuilian.com/hhdsljz/12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