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之“妙法”的三种释义2

生命所有的善恶业力,是由烦恼的推动而造作起来。但一切的行为活动,并不能单独发生作用,都是缘起万法,是在种种条件和合下产生。善行业力成熟时就去受生,业力消散时又灭尽。在有情的立场看,有情总是随业力的生灭而生灭,如说:“成败皆有命,半点不由人。”或又说:“穷通得丧皆由命,富贵荣华各有时。”都是随业力的牵引而不得自在。殊不知这妄想分别,实际是业性本空。不了解业性本空,似乎为业力所缚,不得自由自在;若了解业性空寂,当下就得自在解脱,故说业力即是解脱德。

还有苦报即是法身。《杂阿含经》中经常提到:无常故苦。由于一切的存在没有是永恒的不变,时刻都在迁流变化中,所以不断的承受着无常苦的袭击。但从缘而有的生灭,生不是实生,灭也不是实灭,是生灭无自性的空。无生而生,无灭而灭,如是生灭,即是如来法身。如《杂阿含经》第经中指出:“云何为第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如来证得法身,就是对法的体认,由此可知众生的生死果报,当下就是如来的法身。因为有情的惑、业、苦,本来就是如来的般若、解脱、法身三德,所以众生法实在妙。

关于佛法妙,佛是觉悟到宇宙生命实相者的尊称。佛法就是了生脱死的秘方、解决烦恼的秘诀。佛陀是断尽一切烦恼,证得究竟解脱的大圣。以佛眼观察一切,一切无不是微妙不可思议。禅宗有说: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又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法法皆是实相,法法皆是般若,哪还有什么这个那个的差别!所以佛并没有别法,所证到的也只是众生心法。《华严经》有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指的正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佛的本义是不迷,也就是觉悟的意思。我们现前的一念心,如果不被客观的尘境所迷,了知缘起的止息是解脱,直接契入还灭,当下是佛。《六祖坛经》说到:“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或有说:“一念心清净,佛居魔王殿;一念恶心生,魔王居佛殿。”也有说:“一念不生,即如如佛。”这些都是说明佛法之所以妙。

因为这心法妙、众生法妙、佛法妙,所以名之为妙法。而这妙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同时,妙法不是外在,而是每一位有情本来就具足的。凡是有心者,无不有这妙法,只是有情还没有体证到而已。若是如此,我们如何去体证这妙法呢?因为各人的根基宿缘有异,就有说难说易的不同立场。

那真的难吗?其实也不难。修道的根本不是把凡夫变成佛,因为有情本来就是佛,只是无明盖爱结系。不知缘起,不懂四谛,不清楚缘起的止息就是本来面目;只要心常警觉,意常无执,对四谛有所修习,体认缘起也便能成佛。这正如古德所说,前念迷是凡夫,后念觉就是佛。不仅容易也很快速,学佛修道并没有什么为难之处,随手拈来无一不是妙法。百草头上西来意,百草就是一切事物,在一切事物的头上,实际是指离开一切事物的意思。当即心空无住就是西来大意,也就是《金刚经》中所谓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事事物物无非都是法身,无非都是般若,有什么难的呢?只要了了分明的体认缘起四谛,这一念清净灵光不是佛是什么呢?所以佛性不在别处,正在诸位面前放光,需要好好体察。体认缘起的生命,每份当下都是妙法。

——《寻声救苦观世音》选摘

罗邦聪导师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编辑/诵读:慧见

                







































关爱白癜风患者公益援助活动
北京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shuilian.com/hhdslpf/4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