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3班主题写作四李清照
易安 李清照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同学们眼中的李清照又是怎样的呢?01 安能辨我是雄雌丁羽何初听李清照这个名字,透着一股清朗之风,想来此人必定是个儒雅清秀的书。直到读到“他”诗“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惊异地觉得这书生写出来的词竟有着女子细腻婉转。真正了解“他”后,才知“他”竟是“她”,是位实实在在的女子。李清照的词,只是读上去,就一种极致的音韵美。其中所富有的清风道骨,还有那一缕如影随形的愁思,使之十分容易地与别的女词人的作品区别开来。而女子纤纤玉手下独有的细腻委婉,又让她的词在一众男词人的词中独树一帜,立于不败之地。忧郁,是一种神秘的气质。忧郁的人总是引人注目,让人神往。而李清照似乎天生便拥有这种珍贵的气质。她的诗词中无一不透着这种气韵。李清照成了“愁”的代言词,“愁”成了李清照的化身。但与当时平常女子凄凄惨惨的哀诉不同,她的愁永远是高傲的,清淡的。她的愁超越了鸡毛蒜皮的家庭琐事,而是有风骨、有格局的。她对于爱情从不勉强,哪怕“晚节不保”;她苦苦追随国君流亡各地,日夜忧愁国事;她毕生致力于编撰《金石录》,几般的困难都没有阻挡她从小坚定的志向;她为“才藻非女子之事”的童言黯然神伤,为生在封建时代的女子悲愤长叹无论是什么样的愁苦,她都永远坚定自己的立场,为国难悲痛绞心,为理想赴汤蹈火,为时代愤然呐喊。这难道不是一位大丈夫的形象吗?这难道不是一位豪情志士才有的气节吗?乱世佳人,风雪玫瑰,就如玉竹屹立于尘埃,女儿花盛放在疆场女英雄遥望着远方的月,低吟着一首首数不尽的愁丝……02 我眼中的李清照龚梓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她吟出了这一首浓缩了一生愁的千古名词。愁,有情愁,有家愁,有国愁,丈夫去世,身世漂泊,山河破碎,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才藻非女子是也”,在封建社会,作为一个女性,她有太多的限制,不能像岳飞一样在疆场杀敌,也不能在朝堂议论。纵使她学富五车,有天经地纬之才,她也只是一个女人。但她也有过幸福的时光。“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其时,词人与夫君赵明诚新婚燕尔,心中充满对爱情的热情执着,买花、赏花、戴花、比花,此时的李清照是多么天真,活泼,爱美。“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彻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如果李清照写的只是闺怨闲愁,那她也不会名留青史。后来,外族入侵,国家琉璃破碎,看似繁华强盛的北宋,早已被腐朽的统制蚀空了,李清照只得逃跑。目睹了懦弱的朝廷连连而退,俯首投降,可又因为自己是女儿身而做不了什么,她只能清醒地保持着一种做人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这也慢慢成成就为了现在人们所熟知的李清照。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拨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03 乌江畔的窈窕淑女黄小越曾记得初一时就了解的才女谢道韫,她的?流蕴藉,惊才绝艳,使我久久不能忘怀。谢道韫毫无疑问是美的,我这般想。但当我认识了那位以宋词著称的女豪杰时,我才真正对美下了一次定义。毫无疑问,在南宋的文学史上,李清照的词是以温婉著称的,这一点特别表现在词人南渡之前。在这段时间里,她的词虽然大体都表现出待字闺中儿女的喜悦与羞涩,但这并不否认她内在的美,文化的汁液早就把她浇灌的不仅外貌如花,而且内秀如竹。她文笔老练,写出的词往往独出机纾。“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文字记”这品评功过,感慨世事的本领,让人为之一绝。李家有女初成?,无声之中听惊雷。这同时向世人昭示着,那如花般美丽的少女,岂只一“美”字可形容的?对清照的第二印象,我想,恐怕是初春细雨过后那句“绿肥红瘦”了。彼时的她初为人妇,与自己的丈夫情投意合,这同时也表现在她的诗中。雨疏?骤的夜晚,随兴喝了些小酒。第二天清晨醒来,询问卷帘人,却被告知海棠依旧。思念丈夫的女子,此时啊,就禁不住俏皮地说,你是否知道,这海棠是绿肥红瘦这般情形呢?这是何等的幸福,又是何等的快乐?怎一个“甜”字了得?蜜一般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由此,她的文学诗词造诣更加炉火纯?。真正深入了解清照,是在与丈夫南渡时的她。月黑?高,乌江河畔,大浪淘尽,国家危难之际,身为太守的丈夫赵明诚,竟只想着逃跑。怎能不让心系国家的女词人心寒?于是她便站在江畔,吟出了千古绝唱—“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的内心深处究竟是怎样的波涛,是对丈夫行为的心灰意冷,抑或对国家的满腔忠诚。可是这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是否真的值得她的热爱。正如那位孙姓女子所说,“词藻歌赋非女子所为”!的确,封建时代的女子在大众的认识中就应该在家相夫教子。而李确是历史上杰出之人,眼界与思想自然有所超前,排挤与嘲讽本是自然。但这些,我们生活凄苦的女词人都将其承受住了,并报之世界以满腔热情。而她的模样,也久久留在我的记忆中。那纤痩的背影,当是伫立在乌江畔的,最重要的,是在南宋文学史上都浓墨重彩的。我不会忘,世人不会忘,而历史更不会忘......04 亦是闺中秀,亦是林下风霍思娴她生在盛世,她生在乱世。盛世,需要美人点缀;乱世,需要美人顶罪。燕子低声呢喃着春日明媚,少女眉目曾如桃花灼灼。她真切爱过人,她真切被人爱过。那阳光下的人,可使万物心动。她吟诗,他作画,她挑灯饮酒,他翻读经史。一见心事入梦来,把青梅偷爱。只是海棠并非依旧,如今已添两处闲愁。独上西楼,独上兰舟,独揽无限相思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起先的明媚与绚烂,终究飘散于晚风之中。然易安倜傥,丈夫之气,掰下三分柔婉化作诗酒与豪情。李本不仅才华,更有壮志。我们不懂她,诗词懂。本是诗般温软女子,偏逢国破家亡,烽火连天,她心中又是怎样凄凄切切?心之苦楚,国愁品之不尽。“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北雁南飞,宋室南渡,但大雁来年尚可归去,自己却是一去不复返了。女伤春,士悲秋,她虽女儿身,却也悲秋。她的秋心更是士心,她的愁更是志。在“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的年代,她以笔为茅,以墨为刀,“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不知令多少男儿为之汗颜!只是从北宋到南宋,那一拥洪流,终是成了一位写满愁思的诗人,亦是一位不甘俯首听命的巾帼女雄。摘下婉约面纱纵声呐喊,凛然执笔以御金人刀戈,在绵密的不忿中喷薄豪情,一挥而就便成恢弘大气。半世桃花,半世烟雨。千年后的今天,我仿佛又看见那个惊艳了时光的女子,踩着明媚的步子走来,步步生花。05 在乱世种花苏心言若说盛唐是明媚的春日,宋朝则是晚春的一场细雨,仍有春的亮丽,但骨子里是凄美的,点点滴滴渗进人们的心里。若要在宋朝的花园中,挑选一朵倾倒众人,摇曳千年的花,那必是风情万种的李易安,她的词温柔而残忍,风骨中透着柔情,宛若没有解药的剧毒,初试不觉痛苦,可细品足以颠倒人的心魄,可人们甘愿沉沦在她亲手描绘的深渊。 她的词,以一曲相思之意,换一份蚀骨之情,用一段花样年华,换一段倾城之恋。她仅仅对后世回眸一笑,此后,中国文坛就再没出过可与她媲美的才女。及笄之年,她恣意挥洒风流,细腻的少女情思与干净清婉的妩媚柔情,又令多少人沦陷。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一位花季少女醉意微醺,试问卷帘人“窗外是否残红狼藉”,可卷帘人却喃喃道来:“海棠依旧”。她折下一枝海棠,惟愿留住春天,也希望有朝一日赠予意中之人。她又在日暮之时,流连于烟火俗世,不愿归去。又不禁感叹“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桃李年华,她“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红藕香残玉簟秋”之时,少女解下罗裙,独自登上兰舟,看一江秋水上落花飘零,看鸿雁飞回之时月满西楼,离愁别绪,相思之情顿时缠绕在心头,久久不散。风吹开记忆的锁,卷起西风,少女暗香盈袖,人却比黄花更加消瘦。渐入暮年,纵有婉骨胜男儿的她,见证了北宋最后的狂欢。独自一人守着清冷的院落,却仍有先前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巾帼气概。饱尝超越时空的孤独,但风骨不减当年,她仍有烈士暮年的壮志:“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湘水!”山河破碎之际,这位柔弱女子却守住了属于自己的那座城,可遗憾的是,终其一生,她都没寻觅到自己的归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清照的人生好比一场醒不来的梦,一场触不及的倒影,一半是风花雪月,一半是颠沛流离,镜花水月之中,不尽的柔情与风骨被定格在一阙阙的宋词画卷之中。她在乱世种下一片海棠,亦留下一身尘灰。她是李清照,一位微醺于藕花深处,却千古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女子。06 我眼中的李清照王子扬我眼中的李清照,是一个时代的先行者,她的一生既如一座黎明前黑暗中高耸的耀眼的却孤独的灯塔,又像是一出伟大的史诗的震撼人心的悲剧。人类的社会是需要一步一步的进步的,而人类的思维也是需要一步一步的发展的,然而,当历史在这样缓慢而有序的一次一次更迭中,李清照却仿佛命运开的一个玩笑,提早降临了几个时代。在那时,女性无论出身如何,识得文字,娴熟针绣,目的似乎只是等待出嫁,而未有人哪怕只是想过展望人生的长度与宽度。然而,能精通诗词格律,敢品评史诗人物,忧国忧民忧天下,李清照却自行其道,“出淤泥而不染”;在那时,男尊女卑,鲜有妻子会反抗丈夫,一个读书女人再婚而离婚更加会引起社会舆论的极大歧视,然而,李清照没有畏惧,毅然告发丈夫张汝舟科考作弊,不惜入狱受皮肉之苦,也不愿受为精神的奴役。所以,李清照就如一座在黑暗的封建社会就已高高耸立的熠熠生辉的灯塔,遥远的守望着黎明。然而,跨越时代的思维所带来的人生,是震撼璀璨的,却也一定是孤独与残酷的。正如荷兰画家梵·高的窘迫痛苦,不为理解一样,李清照也同样淹没在黑暗之中,封建社会的观念无时无刻不缠绕着她,想将她从这个不属于她的时代排挤出去。无论是她的邻居,哪怕只是个孩子,也会说“才藻非女子事也”,无论是社会舆论,哪怕是同时代的诗人陆游,也没有认可她。于是,在国仇,家仇,情愁,学业之愁下,在孤独与痛苦的挣扎中,哪怕伴着伟大瞩目的造诣与成就,终,只能叹一句,“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于是,一出建立于这位女子的牺牲之上的,空前绝后的,令人唏嘘的,悲剧,诞生了……07 不被定义的风吴姚菲那是一个对女人极不风流的时代。李清照,不仅有才,也有勇气。在那样一个很不风流的时代,却活得很风流。她注定孤独。她如同风一般,不被定义,不被束缚,不在意人心之窄与天地之宽,她只是那阵轻狂却柔情的风,以她的诗书才情诠释她所拥有或者说曾经拥有的一切。千古第一才女,风头出尽,风流至极。李清照自小饱读诗书,蕙质兰心,当其他少女豆蔻年华深闺懵懂时,小李清照已经写出了:“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一个情窦初开少女的青春活力、好奇娇羞,在每一个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小小年纪却拥有逼人的才气,把当时很多成名的前辈吓得瞠目结舌。那个时代,贤妻良母的要义在于相夫教子,无才便是德。有情有爱,只能藏在心里。李清照偏偏有才亦有情。她不仅要把心中的情说出来,还要用一种才情的表达方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劫难逃亡,朝廷软弱,不思进取;丈夫怯懦,临阵脱逃。李清照悲愤难当。及乌江,眼望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之地,触景生情,心潮激荡,随口吟出《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更是让站在身后的赵明诚羞愧难当。后来的她不仅再嫁,还要休夫,真性情里亦是真风流。李清照的才华,李清照的家国情怀,李清照的胆魄骨气,足以让那个时代失色,风流无二。但她的一生注定要痛苦,要孤独。无论是她的才华与气度,还是她修养与性情,都达到了同时代的人们难以企及的高度。她的光芒,让所有人显得暗淡。那么她注定要承受谩骂、攻击、非议和诽谤。纵然有那么些仁慈和有修养的人,不至于因为嫉妒而攻击她,但也极少能够真正予以理解。本在闹市,却不得不孑然一身,形影相吊“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她的孤独,可想而知。好在她还有词,还有酒,还有情,还有骨子里的风流。纷纷乱世,滚滚红尘,悠悠岁月,难掩风流见过一段话:“我希望自己也是一颗星星,如果我会发光,就不必害怕黑暗。如果我自己是美好,那一切恐惧就可以烟硝云散。”李清照即是那星星,那美好。她在超越现实的境界中光辉熠熠,卷起她的浪漫与苦难。即使,不被理解。即使,身心俱疲。在这风华正茂的年纪,我们反问自己,一定要成为玫瑰吗?我们大概也可以是狂风吹过却岁岁枯荣生生不息的野草。想活得自由如风,想我的世界窗明几净一片雾蓝色。风,是孤独的,自由的,超脱的,拥有真性情的,是不被定义的。深觉,李清照亦如此。08 千古第一才女,亦诗人,亦英雄 杨佳宁 雨过天晴,天地间浑然一股颢清,净如镜的湖面映照着一位窈窕淑女——李清照。因为少时对书籍的细读钻研和内心对文学的诚挚热爱,李清照的才情是他人难以媲美的,她用自己对文学的独特见解,用清新婉约的风格、卓越不凡的辞藻,展现了自己生活的喜怒哀乐、悠闲快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她的诗词让我们能当一次展卷人,去感受她的人生、心境、精神。“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展现了她因醉酒而误入藕花深处的着急,即使焦急,却也不缺一种享受生活的闲情雅致,心拥洒脱之气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却含蓄展现了她的生不逢时,知音难遇,孤独难忍,也展现了她对古时女子有诗书才情却无所大用的痛苦挣扎。现实中的鞭打往往比想象中的冷酷,她只好将希望寄托在展翅高飞的大鹏,在那世外桃源感受曾经的那份欢愉与热爱。“词压江南,文盖塞北”,李清照在中国古代文坛上可谓影响深远。身为女子,照料家庭或许能成为她的全部,而李清照不同,她的忠贞善良、满腹经纶,造就了她对国家、对民族的那种沉甸甸的使命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她在追赶逃亡的南宋统治者时,经过当年项羽自刎之地的感慨,她高举爱国爱民族的大旗,不愿看到政权的不断更迭,更不愿看到在上之人为足己私,白白牺牲精忠报国的文人志士,即使是男子,也很难做到如她那般的忧国忧民,佩服、崇敬、缅怀,在心中油然而生。或许现在难以找到如李清照一般“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女诗人,但她的那份对文学的精益求精,对精神的至高追求,对家国的满腔热忱,值得如熊熊燃烧的火炬般一直传递下去。09 我眼中的李清照隆贻雯推开西窗,外边的雨不知何时停了,满地的残花,随风卷动。坐在妆台前,铜镜中那女子是谁?竟然如此憔悴,一头愁丝散乱披肩,拿起故人赠的桃木梳,企图将愁丝梳顺,将愁绪理直,却发现,只是徒劳。“罢了,罢了,即便直了也无人观赏,倒不如随它去了”索性放下梳子,带着三千烦恼丝,转身出闺阁,任其飘飞去吧。这是我和李清照的第一次相遇。我只能这样远远的看着她,看着她孤傲地,寂寞地哀婉在如水的江南。铁骑踏破了这繁荣,柔静的江南,风波亭的呜咽在风中延传。你愤怒了,可一个双手只能握得起笔的弱女子,又能做些什么呢?曾经的西亭日暮,曾经的蚱蜢小舟,曾经的绿肥红瘦,如天空飘飘荡荡的过眼云烟,如尘封在窗前的紫色风铃,抖动一下,抖落一地的尘埃,抖落一地破碎的美丽。曾经的东篱把酒,曾经的暗香盈袖,曾经的烟锁秦楼,如一首哀婉的曲子,如一樽沉淀几千年的浊酒,饮了它,饮进的是一腔哀婉的愁绪,也饮进了一缕割舍不断的丝丝缕缕的心碎。所有的,都已成了三月暮,微风动,落花香下的老故事,抖一抖,牵一牵,便抖出了心痛,牵动了心碎。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一个娇弱的女子,除了泪,还有什么呢?一双纤弱的手,一樽和着泪的酒,一砚和着泪的墨,这是她所有的武器吗?寻寻觅觅,寻觅到的只有一腔愁绪,寻觅到的是秋天的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空寂与悲凉,是满地黄花堆积下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心境,是旧时相识的大雁,哀婉过梧桐更兼细雨。执笔浅唱,轻吟在已非往昔的江南。仰问天语,也罢,不如乘风也归去。我始终这样远远的看着她,看她近了,远了,远了,近了,留给我一个哀婉的,清瘦的身影,还有蓦然梦中醒来,酒杯中一阕阕的词赋。10 我心目中的李清照王子祺我心目中的李清照是苦难的。她的一生受尽磨难。上天将她投入封建时期的女儿身,却也让她过着颠沛流离的男人命,饱受身体与精神上的痛苦。爱情的失意在她心中留下深深的疤痕。深爱之人的离去,结婚再婚又离婚让她身心俱疲,也让她饱受社会舆论的极大歧视。爱情是在生命之舟上做着的一种极危险的实验,是把青春、才华、时间、事业都要赌进去的实验。李清照赌输了,生命中最美好的光阴付之一炬。李清照的不幸与苦难不止如此,还在于她生与死的那个朝代,注定了她以后的日子:流亡。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逃亡日子,使她的词中增添了一种别样的愁绪。她这时是《诗经》的《离黍》之愁,是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国家民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发愁啊。这深深的愁思造就了她与普通女子的不同,也导致了她人生中的又一大磨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她的词浸入无尽的愁思,成了千古绝唱。她的人格浸入无尽的愁思,成了乱世美神。家愁,情愁套上国愁,成了封建时代有文化的女性的悲剧。11 婉约的心,刚强的心孙其超金朝霸起,南宋败落;金戈铁马,人绝万里。在这苍茫山河间,一代女天娇藏于其中,论气魄,不败于木兰;论文才,上官婉儿自叹不如;论爱情、自由,先于崔莺莺;论爱国,为国,不乏陆游、辛弃疾的悲愤。虽不能上朝,也不可出疆,只要一支笔,一忆千古,一忧南宋,一心爱国,一丝悲愁。她,便是李清照。生于山东,妥妥的北方人,有亲夫赵明诚,一个纵横千里的国度,一支蘸着墨水的笔,一颗文艺才心,一切仿佛安然,却不知是灾难前的预警。年过中年,有歹毒的后夫,一个山河破碎的国家,一支饱含忧愁的笔,却拥有一颗赤子之心。诗词是她的所向吗?“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丈夫夸她诗词辞藻胜于男子,但她是一位女子。愁怅是她的本性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家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国愁。她爱家爱国的情诉超越深居在家的女子,但她也本是女子,遭人歧视,一为弃夫,违背封建道德的潜规则;二是文才出头,这也招来周围人用女子刻板印象对她的围攻。这又如何?难道女子不能写词,不能爱国了?排遣情绪,追寻个人,遭人“不守节操”。她刚强,愿失掉两年自由换取爱情的不公,在她看来,把一个人圈画成一个普通的封建女人,这辈子就难逃封建的魔爪。她不想沉沦,她想解脱一一成就了她的刚强,战悚了豪放与悲壮。“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她似木兰,用枪指向远方,而不仅是诗,词。一心悲壮,一心悲怆,确是两处“闲”愁。-END- 更多精彩内容 扫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shuilian.com/hhdslzz/10438.html
- 上一篇文章: 别因它们ldquo极小rdquo
- 下一篇文章: A股怎么了,指数再次探底,是确认底部,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