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蟹,中文名三疣梭子蟹,俗称白蟹、包蟹、小娘蟹等。系软甲纲十足目梭子蟹科梭子蟹属三疣梭子蟹种。

白蟹是乡人对梭子蟹的通称,亦专指雄性梭子蟹。象山人打趣某些男同胞“死蟹一只”;“外山人”听起来,犹如“白面书生”,总嫌不够健壮,其实是说横行霸道,到头来却完全没戏了。或因其腹面洁白如玉,故而得名。

《宝庆四明志》载:“俗呼母蟹亦曰赤蟹,无膏曰白蟹。”又其头胸甲呈梭形,稍隆起,背甲当中有三个疣状突起,也称“三疣梭子蟹”,与红星梭子蟹(三眼蟹)相比,难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白蟹额部生两锐齿,前侧缘具有九只锐齿。螯脚粗壮,长节棱柱形,壳面带青色。雄性梭子蟹长节较修长,脐尖而光滑,颇像穿了条“健身小短裤”。雌性梭子蟹脐圆有绒毛,壳面呈赭色或蓝紫色,大多还有青白斑点。南边潮州人,爱唤白蟹为蠘。

明代屠本畯《闽中海错疏》云:“蠘,似蟹而大,壳两旁尖出而多黄。螯有稜锯,截物如剪,故曰蠘。”清代郭柏苍《海错百一录》亦载:“蠘螯有稜而长。”古人眼里的白蟹,螯上带把稜锯,舞动起来像剪刀,俨然超出你对白蟹的美好印象,离凶残刚猛的蝤蛑蟹不远了。与白蟹打交道既久,浙东地区自然而然,生成独特的地域蟹文化。

倪象占《象山杂咏》注云:“……初名白蟹,经霜后名紫蟹,春末有赤膏,绝腴美,取其子干之,亦色味俱佳,故又名子蟹。”未长成的雌蟹,美其名曰小娘蟹,意指黄花闺女初长成;怀孕的雌蟹叫仔蟹,又称沓籽蟹;而未孕的雌蟹,专名独称包蟹(宝蟹)。寒冬腊月,包蟹最肥壮,多含红膏,亦称门蟹。冬末或初春时节,满膏的包蟹,最受大伙追捧,甬人将它加工成新风卤仓蟹(红膏卤仓蟹),是响当当的特产。

白蟹是一种暖温性多年生,洄游性的蟹类。据传“白蟹激浪梭飞,如儿童以薄石片撇水面也”,可见它们擅长游泳,行动神速。白蟹还能掘泥挖沙,喜潜伏海底或河口附近;性格凶猛好斗,繁殖力强,生长较快。每年3月末,蟹群逐渐向浅水区靠近。4月中下旬,抱卵雌蟹迎来产卵盛期。此时的近岸产卵场,雌蟹比例很高,外海则雄蟹较多。白蟹捕捞期超长,上半年以谷雨前后,蟹体最健硕丰满;产后则瘦骨嶙峋,只剩下“白蟹壳”了。8月上旬,东海迎来“小开渔”,部分渔船解禁开捕。马达隆隆声声响,一下打破东海的宁静。若逢台风多发,时不时大浪阵阵,可渔民们早已按捺不住。桁杆拖虾、笼壶类(蟹笼)及流刺网渔船,红旗猎猎,整装待发。放眼海岸养殖塘内,养殖白蟹也开始疯狂觅食,迅速生长。养殖户通过垂钓、网捕等方式,筛去雄性梭子蟹,以此提高红膏蟹产量;可说物竞“人择”,适者生存。根据白蟹生长周期,渔民会在不同季节,设计出不同的捕蟹方式。夏秋之际,白蟹离岸远去,一般用张网、流网捕蟹。南田岛金七门、八排门一带村落,渔民世代靠张网作业。潮来潮往,口头盛传“虾多,荒;蟹多,乱”的古谚,颇能反映农渔业生产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心理。《四明朱氏支谱外编?物产》记载:“……七八月最盛,腌之呼蟹股,其壳磨浆,呼蟹浆,吾乡几无家不备,他乡罕见。”仲秋以后,外海流蟹拖网捕蟹渐多,渔民就得经受抛风颠浪的考验。晕船吐浪的人,着实不能亲见。但你依然可以想见,流网丝线上,挂满白蟹时的喜悦之情。渔民粗大的双手,上下左右回转,无比灵活地用橡皮筋,迅速弹住白蟹大螯。旧时捕蟹,投入并不少,但有时收入却甚微。听父辈讲起当年流蟹流网作业,有时连只蟹脚钳都捕不着,那是何等悲凉的处境。白蟹稀缺时,捕蟹等于大海捞针。不过,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数蟹笼船捕蟹。记得初中那年,逢国庆放假回家,在石浦港轮渡上,第一次看到,港边停满了蟹笼船,集装箱式的装满蟹笼。一个个蟹笼,扁圆柱形,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只留下船头船尾些许活动空间。或因传入“新式”捕法,有些人甚至还没尝到白蟹的味道,海上已噩耗频传。冬季的暴头,总是不期而遇地到来,造成不少蟹笼船侧翻了。惨痛的海难,让人刻苦铭心。对蟹笼捕蟹的再认知,使人对大海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这是对“蟹多,乱”的另外注脚吧。白蟹是沿海常见的时令海产,寻常人家却总能将它制成无可挑剔的美食。“三吴山水喜秋风,白蟹青虾甬水东。”白蟹味道鲜美,蒸炒鲜食,干蒸、盐焗、葱油;或腌制蟹糊、蟹股及卤仓蟹,无不率性而为,但大多恰到好处。曾听渔夫海货陈恩讲起挑公蟹和母蟹的看家本领:挑公蟹的肥度,看它脚上的肉,有无长满,长满了就是肥的。还可看公蟹肚子,打个比方,就像人有八块“腹肌”,看它肚子上腹肌的凹凸程度,越突出就越肥。挑母蟹,看它的脚红不红,透红的里面一定有膏。如果还没有长红膏,就看它脚上的“白”,有没有到顶,如果还有空的,说明肉还没有长满……。日子久了,人们摸出吃白蟹的门道。上半年头,吃老白蟹,吃长(尖)脐;秋风起,吃圆脐;北风凛冽时,吃包蟹。一般公蟹盛产于农历八月到十月,母蟹则十月后上市,十一月份后,母蟹开始长红膏。这显然有别于大闸蟹“九尖十圆”的说法,但尖脐者代表牡(雄)蟹,圆脐者牝(雌)蟹,可谓大同小异。现在,白蟹随开渔的日子,农历七月就开吃了,农历八月末母蟹随之上市。吃得人多了,白蟹跟着“早熟”起来。流网船捕获的外海长螯大白蟹,俗称“流网蟹”,往往蟹体上仍缠绕着几丝网线,堪称白蟹中的精品。其肉质结实饱满,肌理细嫩,丝丝入扣,口感鲜甜。扣开大脚钳,肉如白玉,晶莹剔透,纤缕毕现。吮一口溏心蟹黄,糯香甘醇。儿时记忆中,白蟹多时,很不值钱。大筐满篓的煮熟,即便当零食吃,也是吃不完。孩子喜挑“双层衣”,多肉的软壳蟹;或大快朵颐地往蟹大腿部,狠咬一口,其余随手一丢,真是“暴殄天物”。大人们则将白蟹外壳、腮肺除去,大卸八块,盐腌成“咸蟹股”,添一把下饭“榔头”。近年流行干蒸白蟹:在锅底,铺上两三片白菜叶,让白蟹仰天躺平,干烧蒸煮12分钟左右;闻到焦香味后关火,蟹壳火红略焦,蟹香满屋子扑鼻。重口味的,或推崇煎烧,肥美大白蟹对切,油煎;煎出香味后,沿着热锅壁,缓缓倒入酱油,爆出特有的酱香味,不知可倾倒多少食客。白蟹剥剥,杨梅烧酒注注,你一定得尝尝“吃蟹过酒”的味道。“黄花雨暖秋横桉,白蟹霜肥昼拥杯。”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这又是何等的快意人生。配图来源于网络公益性传播,非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shuilian.com/hhdsljz/10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