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真题汇编

-江苏各市高一上学期期中文言文阅读汇编

—学年江苏各市高二上学期期中古诗阅读汇编

-江苏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古诗阅读汇编

__________

一、古代诗歌阅读

(·江苏南京六校联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注)①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王孙”一句,直截了当,有高屋建瓴之势,透露出对王孙公子不识菊的批评之意。

B.第二句是写传统的重阳节情景,古人在这一天采菊插戴于鬓上,以求辟邪招祥。

C.此诗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含有作者对菊的思想情感,末句诗意升华。

D.此诗既有对菊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也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对菊的喜爱。

2.结合全诗,对“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进行简要赏析。

(·江苏南通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登自帝城楼怀少陵先生

陆游

拾遗白发有谁怜,零落歌诗遍两川。

人立飞楼今已矣,浪翻孤月尚依然。

升沉自古无穷事,愚智同归有限年。

此意凄凉谁共语,夜阑鸥鹭起沙边。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既表达对杜甫晚年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又有对其文学成就的高度赞美。

B.第四句中“浪翻孤月”描写了江面浪翻涛涌、孤月随波翻动的景象,生动逼真。

C.颈联表达了诗人对自古世事浮浮沉沉的感慨,暗含人生短暂应随遇而安之意。

D.本诗诗风与杜甫《登高》相似,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风格沉郁悲凉。

4.有人说这首诗尾联伤感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一观点应该怎么理解?请简要分析。

(·江苏苏州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巴江

郑谷①

乱来奔走巴江滨,愁客多于江徼人。

朝醉暮醉雪开霁,一枝两枝梅探春。

诏书罪己方哀痛,乡县征兵尚苦辛。

鬓秃又惊逢献岁,眼前浑不见交亲。

[注]①诗题下原注:“时僖宗省方南梁。”郑谷,唐朝末期著名诗人,今江西宜春人。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既包含了个人的怨愁,也糅合了时代的悲愁。

B.雪过天晴,梅花报春,这让朝暮借酒浇愁而度日的诗人暂得安慰,不快之情也稍有缓解。

C.“献岁”即进入新的一年,指一年之始;与上文的“雪”“一枝两枝梅探春”形成照应。

D.时序更替,新春又至,尾联表达了诗人年老体衰的感慨,以及“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情。

6.郑谷诗素有“诗史”之称,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哪些社会现实?

(·江苏无锡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其二)

戚继光

清溪谁与濯尘缨?水气常昏海上城?

北塞晓烟嘶戍马,西风寒浪吸长鲸①?

旗翻紫电皇威远,剑跃青虹阃令②明?

骄子莫询周鼎重③,郁葱佳气满神京?

(注)①长鲸:比喻巨寇?②阃令:军令?③周鼎:《左传》有“(楚子)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清溪”“水气”扣秋日,用“濯尘缨”表达作者心志的坚定,奠定诗歌情感基调?

B.颔联描绘出北地沿海特有情景,“嘶戍马”写出战场特有氛围,“吸长鲸”预示战斗结果?

C.颈联描写边军整饬的军容:军旗飘若瑞云?剑光如虹,与“皇威”“阃令”的肃严相匹配?

D.尾联用“神京”郁郁葱葱的美好景象,烘托安定社稷的“骄子”凯旋时的意气风发之姿?

8.此诗深得盛唐边塞诗的神髓,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简要分析?

(·江苏扬州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钱员外答卢员外《早春独游曲江见寄长句》

白居易

春来有色暗融融,先到诗情酒思中。

柳岸霏微范尘雨,杏园澹荡开花风。

闻君独游心郁郁,薄晚新晴骑马出。

醉思诗侣有同年,春叹翰林无暇日。

云夫首唱寒玉音,蔚章继和春搜吟。

此时我亦闭门坐,一日风光三处心。

[注]卢云夫和钱蔚章是作者的朋友。作者自注:“云夫、蔚章同年及第,时余与蔚章同在翰林。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春之有色,柳岸、微雨、杏花开放,一派大好春光,“诗情酒思”自在其中,引出了下面的叙写和抒情。

B.中间四句写雨过天晴之后作者于傍晚独自出游,心情阴郁,酒醉后想起当年科举及第以及在翰林院中的繁忙时日。

C.卢云夫和钱蔚章二人分别写下了“寒玉音”和“春搜吟”,作者也写了这首诗,是诗歌将三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D.“一日风光三处心”与“一夜乡心五处同”类似,都是说分隔在不同地方的人们感同身受,情感相通。

10.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江苏徐州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农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残①

陆游

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

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

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②?

[注]①本篇作于淳熙三年()春暮,陆游时年五十二岁,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实为闲职。此前,南宋向金人求和,签订隆兴和议。②打围:打猎。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落晖”、“春残”渲染了凄清的氛围,增添了时光流逝的伤感。

B.颔联“时平”指社会安定,暗含了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

C.颈联的田间景象一方面透出恬静安宁的情致,另一方面又暗含作者对和平的欣慰。

D.题为“春残”,但并不局限于描写春景,而是把情、景、事,昔和今结合了起来。

12.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江苏淮安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起句以“黄菊”“晓寒”点明深秋时令,赏菊饮酒乃自然之事,自然过渡到饮酒。

B.三四句承前句饮酒,写出了横起笛子对着风雨吹,头上插花倒戴帽的酒后狂放行为。

C.下片前三句,更是真实写出词人此刻只愿身体长健,眼前快乐,其他一无所求。

D.最后两句以白发人牵挽着黄花特地给时人看,表现词人对时人的冷眼相待。

1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江苏连云港高二期末)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洞庭青草”点出地点,照应题目;“无一点风色”营造了清幽、静谧的环境氛围。

B.“素月分辉,明河共影”,暗点月华星辉,明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

C.“肝胆皆冰雪”与上阕的“表里俱澄澈”互为呼应,象征词人胸襟坦白与人格高洁。

D.这首词在情与景的交融上有独到之处,物境与心境;昨日与今夕,和谐融会在一起。

16.全词蕴含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江苏宿迁高二期末)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舂陵迎阳亭

(南宋)赵师侠

西风又老潇湘树。翩翩黄叶辞枝去。斜日淡云笼。溪山烟霭中。

危阑闲独倚。縠浪①连天际。残角起江城②。书空征雁横。

苏幕遮·怀旧

(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①縠浪:波浪。②南宋抗金将领岳飞曾在此兴师北伐。

17.下列对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菩萨蛮》上阕写亭中所见之景。西风、黄叶、斜阳、溪山、烟霭,构成一幅凄凉、萧瑟、朦胧的秋日黄昏景象。

B.《苏幕遮》上阕写辽阔多彩的秋景。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淼淼秋水、翠色寒烟,秾丽阔远,顿生衰飒之感。

C.《菩萨蛮》下阕三、四两句,诗人身处舂陵,见征雁横空,隐约听残角之声,视听结合,更添中原难复的家国愁绪。

D.“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借芳草怀远,兴寄离愁,以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

18.“闲独倚”的“闲”与“休独倚”的“休”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词分析。

(·江苏常州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茶,有怀子由弟二首·其二

苏轼

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香。

久废山行疲荦确,尚能村醉舞淋浪。

独眠林下梦魂好,回首人间忧患长。

杀马毁车从此逝,子来何处问行藏。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秋风已冷,重阳将近,溪边的野菊绽放耀眼的金花,散发出一阵阵花香。

B.虽然山行疲惫,但一杯村酒就能让诗人手舞足蹈,表明他对捕蝗之事充满信心。

C.颈联写独自一人夜宿山林,一夜好梦,目的是以“梦魂好”反衬“人间忧患长”。

D.尾联用事精切,表达了内心深处的难言之思,也是兄弟间推心置腹的肺腑之言。

20.结合全诗,概括“回首人间忧患长”中“忧患”的具体内涵。

(·江苏泰州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莫州道中

刘迎

枫林叶叶堕霜红,天末晴容一镜空。

野旷微闻鸟乌乐,草寒时见马牛风。

人生险阻艰难里,世事悲歌感慨中。

白发孀亲倚门处,梦魂千里付归鸿。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写莫州道中秋景,枫叶霜红,空明如镜,描摹出天高气爽、晴明空阔的季节特点。

B.颔联中“鸟乌”为不祥意象,暗合衰败荒凉之景,并借乌鸦反哺之乐反衬作者不能侍养父母的哀伤。

C.“马牛风”,改变“风马牛”的字序,与“鸟乌乐”对仗,秋草寒枯,牛马追逐放逸,都是作者的真切感受。

D.颈联两句感叹人生无常、世事堪悲,险阻艰难、悲歌伴随,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认识和体会。

22.尾联中运用了虚写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江苏盐城高二期末)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却过淮阴吊韩信庙

李绅

功高自弃汉元臣,遗庙阴森楚水滨。

英主任贤增虎翼,假王徼福犯龙鳞。

践能忍耻卑狂少、贵乏怀忠近佞人。

徒用千金酬一饭,不知明哲重防身。

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遗庙阴森”四字照应标题,写出了古庙环境的幽暗惨淡。

B.颔联以“犯龙鳞”点出韩信自视功高要求分封而冒犯刘邦的旧事。

C.尾联中虽用“一饭千金”典故,但其意并不在表现韩信知恩图报。

D.全诗构思不落窠臼,议论抒情相融合,表达了对韩信的景仰之情。

24.这首诗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D

2.诗人采用对比手法,将菊花与瓦松作比,突出表现了菊花虽生长在低洼之处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了人们的品质。

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菊花人格化,用“不羡”更形象地表现出菊花不慕高位、不慕荣利的品质。

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夸张的手法”错。诗歌写了菊的外形及有关的风俗,后两句写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王孙莫把比蓬蒿”“由来不羡瓦松高”是对比,没有采用夸张手法来写。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由来不羡瓦松高”,意思是它从来不用羡慕寄生的瓦松很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

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揭示,诗意得到了升华。

需要全部答案可添加作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shuilian.com/yhhdsl/10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