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是世界的制造业中心,东北亚的中国、日本和韩国都有强大的第二产业,除了都不能制造大型客机之外,这三个国家的工业体系非常齐全。而且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都相当高。年,中国的第二产业占到了GDP的几乎40%,韩国的第二产业占到38%,日本公布的制造业所占GDP虽然只有18.2%,但是加上建筑业之后的第二产业还是达到了24%。

虽然各国的计算口径不同,但根据这些数字基本上可以推算出来,中国第二产业的规模大概是日本的4倍,韩国的8.5倍。

日本的工业规模虽然小于了中国,但在品质上在东北亚还是继续位于领先位置,理由是在这三个国家中日本拥有的OnlyOne的工业制成品种类最多。日本在二战之后再次在经济上崛起,依靠的就是强有力的制造业,而且中韩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得益于日本制造业的产能转移以及技术支援的方面甚多。比如中韩的模具制造业中,不少零件和工艺就直接采用日语的说法,不少标准也挂靠日本的标准。

日本的工业能力领先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形成各种工业生产基础的材料工业门类齐全,无论是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还是各种塑料以及半导体材料都能生产,而且品质基本上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和韩国的材料领域现在还是继续处在各种“填补空白”的阶段,不少特殊用途的材料还必须依赖从日本的进口。

2.加工用机械设备制造能力强,中韩两国的装备生产依然落后于日本,尤其在专用设备以及精密设备以及检测用设备领域,不少还是日本厂家的独断天下。

3.日本工业虽然总体加工能力已经不如中国,但是还拥有不少独门的加工方法,特别是在精密加工领域。

现代工业是一个复杂然而有机的组合,所谓“门类齐全”也是要有所轻重,围绕着重点产业而展开,绝不是简单的样样平均,只有围绕着主要的支柱产业再加上为支柱产业服务的支撑产业,才能够形成既能盈利又能带动就业的互补的良性循环。

上世纪之前的日本工业是几条腿同时迈开走路,有好几个上述的支柱产业,最主要的是汽车和家电再加上造船以及半导体产业,材料工业和装备工业作为支撑产业为支柱产业服务,形成了一个极好的良性循环。

进入本世纪之后,日本的造船和家电产业基本上已经因为中国和韩国制造业的进步在竞争中败下阵来,虽然作为产业还继续存在,但是在国际市场上已经不是引人注目的存在了。曾几何时的日本家电品牌现在多只存在于日本国内市场,而且生产地也多为中国或东南亚。造船业也严重收缩,别如三菱重工就砍掉了神户造船所而把造船业完全收缩到长崎一地。

现在日本企业的对顾客直接服务市场(整机市场,B2C)在不断萎缩,但是日本企业的对企业市场(零配件市场,B2B)却依然坚挺甚至在不断扩大。这是因为日本工业特有的零部件外购体系造成了日本有一批很强大的零部件生产商,在日本的整机产品不受顾客青睐的同时,日本的零部件还是很受国外整机厂家的欢迎,甚至有一些原来的整机企业也几乎蜕变为了零配件生产商,这里面夏普可以算做一个典型。上世纪随处可见的夏普家电现在在日本之外已经很难看到,但是夏普生产的液晶等其余元器件产品还继续有客户。京瓷也是这样,现在在海外已经难能见到京瓷的产品,但在人们使用的各种电器中大量存在京瓷的各种元器件。

现在日本除了索尼之外都已经放弃了手机整机的生产,但是无论什么手机里都有大量的日本元器件。

那些原来就不醒目的零部件生产商因为其长期积累下来的技术底蕴,现在还是继续处于不受挑战的地位。比如有一家浜松光子,除了业内人士之外几乎没有人听说过,但是如果有外国口音人打电话去订货,他就会很客气地提醒你:他的产品受瓦森纳协定管控,如果要使用它们的产品,就要接受他们对你产品设计和生产场所的检查。韩国倒有有类似的产品而且不受瓦森纳协定管控,但是性能差了几个数量级,根本就不能用。

浜松的产品

这就是日本制造业现在的局面:支撑产业对韩对华都继续有优势,但是支柱产业在不断减少,现在只有汽车和半导体产业能算作支柱产业,但因为半导体产业在拉动就业方面的能力有限,所以严格地说来就只有了汽车这么一根支柱产业。现在日本工业的盈利能力几乎都集中在了汽车工业上,占据了整个工业盈利的50%左右,如果一旦汽车工业出了问题日本工业将遇到灭顶之灾。

而日本的汽车工业确实有出问题的可能。

日本文化中有一种自我封闭的倾向,就是所谓“加拉帕戈斯进化”的问题,意思是某类产品发展到最后就只在日本列岛上由日本人自嗨,在国际市场上根本不通用。原来口碑和市场都能不错的日本手机一直是作为“加拉帕戈斯进化”的典型被提起。

现在日本人在担心汽车工业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加拉帕戈斯进化的产物。丰田在年推出了汽油电力混燃车,原来应该是作为向纯电动过渡的中间产品,但现在日本的汽车厂家对混燃技术特别热衷,对电动汽车一直缺乏热情。本来的过渡产品在日本似乎成了一个终极目标,占用的资源太多,而这个方向很有可能是错的。现在已经有地方开始禁止燃油车了,可以想象燃油车将会在20年之内完全消失,汽车工业很可能会像手机一样面临着重新洗牌。日本汽车如果再不扭转方向,很可能就会遭致大失败。

虽然现在日本有很优秀的电池制造技术,比如特斯拉Model3的电池就是松下独家提供的,尼桑和NEC也在这方面合作,日本人有“电气汽车产业离不开日本的技术和企业”的自负,但是从在技术上优势的日本在竞争中败给了苹果和三星手机的教训来看,在将来的汽车产业中,日本人再度沦为零部件供应商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在半导体产业,日本在东北亚还是绝对的领先地位。本身日本企业在硅圆的生产上就占有了世界市场的很大一部分,在其余半导体制造设备上也是继续领先。比如说光刻机,虽然现在荷兰的ASML领先,但无论是中国还是韩国现在都还没有能和日本尼康或者佳能一拼的产品。

在半导体方面,因为意识形态上面的问题带来的瓦森纳协定的限制,中国甚至距离韩国都还有较大距离。根据瓦森纳协定,最先进的半导体制造加工设备只能在5年后才能转卖给中国,比如说英特尔、三星、台积电等厂家年能买到ASML14nm的光刻机,而中国的厂家在同时却只能买到ASML在年生产的32nm的光刻机,5年的时间在半导体行业都几乎可以升级两代了。

ASML光刻机

原来支撑着日本支柱产业的材料、设备、检测仪器等支撑产业,现在不少转向为外国厂家提供支撑,但是有人对这些支撑能力能够维持多长时间提出了疑问。这些现在还是世界一流的支撑产业在成长道路上得益于一种日本企业间所特有的合作方式,因为这种合作方式才互利合作取得了双赢的结果。但现在和外国的合作因为文化的改变而方式也随着改变,原来作为一个合作者参与产品设计的全过程,现在只是简单地作为零部件元器件的供应商,只需被动地满足采购者的要求。这样就有可能在耗尽了自己的技术储备和沉淀之后无法继续发展,被其他国家的同类型厂家所替代。

这次神户制钢的数据造假事件使得人们又开始重新审视“日本制造”。

国内时常能看到的神户制钢生产的挖掘机

其实这些年日本企业弄虚作假的丑闻就没有断过,神户制钢只不过是“又一次”罢了。神户制钢这次的丑闻并不是神户制钢一家企业的问题,说明了日本制造业在衰落。曾几何时的“日本制造”已经是昨日黄花,风光不再了。

他们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已经失败,不少支柱产业已经消失。作为支撑产业的神户制钢日子也越来越难。虽然不能公开提倡依靠弄虚作假、减少投入、降低质量来维持经营,但在企业内部已经成为暗默的理解。

到了现在还是世界顶级的丰田或者发那科也爆出来了弄虚作假的丑闻的那天,日本制造业就真正的彻底完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oshuilian.com/hhdsltz/10274.html